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热门小说阅读网 > 其他类型 >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

我家的后院通现代

重玖 著

其他类型连载

机缘巧合,王小美可以从1976到2021任我行。2021东西真多,小美买买买,蚂蚁搬家让家人吃好喝好。要问钱哪里来,1976那里的老酒、邮票、核雕、玉器太多,没人当回事。正好便宜小美了。不要以为小美就为自家两头跑,改革开放后,小美在成长,眼界开阔了,利用自身优势,为家乡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呢。

主角:小美,王奶奶   更新:2023-01-08 21:14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小美,王奶奶的其他类型小说《我家的后院通现代》,由网络作家“重玖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机缘巧合,王小美可以从1976到2021任我行。2021东西真多,小美买买买,蚂蚁搬家让家人吃好喝好。要问钱哪里来,1976那里的老酒、邮票、核雕、玉器太多,没人当回事。正好便宜小美了。不要以为小美就为自家两头跑,改革开放后,小美在成长,眼界开阔了,利用自身优势,为家乡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呢。

《我家的后院通现代》精彩片段

清明刚过,田泾村就忙碌起来了。

都说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。村民们白天忙队里的活,早起和下工后还要忙自留地的活。

所以村外田头,人声鼎沸,村里除了狗叫鸡鸣,只能偶尔听到小孩的叫声和老人训孩子的声音。

田泾村就在阳澄湖边上,前几年因为样板戏《芦荡火种》很是热闹了一阵子,村里大人小孩都会哼几句《智斗》。

村子依河而建,河是阳澄湖的支流,东西向流着,将村子分为南北两部分。河南和河北由村中的一座木桥连着。

此时,上午八点光景,村里静悄悄的,桥上两个小姑娘,正从桥南往桥北而去。

两人十岁左右的年纪,手里都拿着带柄的小簸箕和木棍,背上还背着稻草做的草包。当然,这里的人都叫柴包。

个子高一点的叫王小美,今年九岁,个子矮一点的叫朱金花,今年十岁。

两家住河南村东头,邻居,双方的外公和外婆还是亲姐弟。

不过小美妈妈一向不喜金花妈妈这个惯于偷鸡摸狗的表姐,连带着,也吩咐女儿不要多和金花在一起。

别看小美比金花小了一岁,但个子反倒比金花高,人也有主意着呢。两家是邻居,抬头不见低头见的,该怎样就怎样,和村里的小伙伴一样对待,反正就是从没有在金花那里吃过亏就是。

其实一般村里,九岁十岁的孩子早就上学了。金花去年上过几天学,后来说听不懂不肯去了,她父母就随她去了,因为个子矮,队长除了夏收秋收农忙时允许她下地挣工分,其它时间都叫在家歇着或者读书,孩子下地最小要满十三周岁。

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要求,金花父母也没有办法,就随金花在家。当然有任务,看着她奶奶来烧饭。她妈妈的意思就是看着奶奶不要偷吃她家粮食。

小美倒是挺想上学的,她喜欢读书。可惜村里只有两位老师,一人教两个年级,五年级的孩子去镇里读的。

因为师资问题,小孩都要满八周岁才能入学。小美九月份生日,现在九虚岁,要今年下半年才能入学。其实到八月底她还没满八岁,但现在不比后世,差几天也可以入学了。

不过小美已经认识了不少字了,都是做赤脚医生的爸爸教的。

所以和金花不同,小美倒是很期待九月一日开学。

两人走下木桥,走进桥堍人家院子。

这时的农村都是这样,大部分人家是没有院子的,大家可以随意在人家院子里进出。

小美和金花盯着地上,一看见鸡屎左手就用小簸箕对着,右手用小木棍一划拉,鸡屎一下就滚进了小簸箕里。

小美将背后的小柴包放下来,将鸡屎放进去,而金花,直接左手一甩,鸡屎准确扔进小柴包里。

今天是金花来约了小美去捡鸡屎的,小美想着也没啥事,就一起来了。

对农家人来说,鸡屎可是好玩意儿,是种菜最好的肥料。晒干了一点不臭不说,鸡屎的肥力特别大,家家户户都要留好鸡屎,孩子们有时间还会去村里人家捡鸡屎。

农闲的时候,队里还会组织妇女们出外捡鸡屎。

小美印象中最远一次捡鸡屎是跟着奶奶去苏城城里捡的。

当然,市里是没有鸡屎的,奶奶只是以此为借口,带着她去走亲戚。

亲戚是王艳琴,是插队到她们村上的知青,认了奶奶当干妈,前几年读工农兵大学去了,两家还有来往。

那次去苏州,小美开了眼界,还得到了一身新衣服,两朵漂亮的头花。

回家以后,奶奶拿了自家的鸡屎交给队里。

妈妈捡鸡屎的时候,最喜欢去二姨家。这时候就一定会带着小美和弟弟。

二姨家好远,隔了六七个村子,都是走路过去。可是小美一点也不觉得累。因为二姨家条件好,而且只有一个表姐,独生女哦。每次小美她们去,二姨都会弄很多好吃的。

小美总觉得二姨种的菜特别水嫩,口感特别好。吃饱喝足,临走前,二姨总会给妈妈的柴包里放满鸡屎,还会在妈妈的布包里放上煮好的鸡蛋鸭蛋,炒好的香瓜子。

所以捡鸡屎的日子,就是小美最开心的日子。

今天捡得早,鸡屎还没被晒干,小柴包有点重,小美提在手里走的就比较慢。

金花是背在身上的,可以走快一点,在前面的话,也能多找到点鸡屎。

可是金花也和小美一样慢慢地走,边走还边和小美说话。

说的是前几天小美三姑妈和表姐青青来家的事。

田泾村这里有习惯,清明前女儿一般要回娘家,前几天三姑妈和表姐青青就回来过。

三姑父在镇里农牧站工作,家里就一个儿子一个女儿,条件比小美家好多了。

“小美,你青青姐送你东西了吗?”兜了半天,小美就是不说三姑妈拿了什么来,金花忍不住问了出来。

“没有什么呀。”小美心想,有也不告诉你。

“我看你青青姐戴了黑袖套,是她家死了人吗?”金花突然想起这事,好奇问道。

小美瞪了她一眼:“你家才死人了呢?那叫黑纱,不懂就不要乱说。”

叹了口气:“青青姐很伤心呢。她说是一个老人,非常非常好的人,叫领袖。他自己没有孩子,说全国的小孩都是他的孩子。他死的时候,青青姐就戴了,还对着他家的方向鞠躬了。这次清明节,青青姐又戴了。唉!”小美长长地叹了口气:“我要是大一岁就好了,这些事都是学校给弄的。我如果上学的话,也可以做领袖的孩子了。”

说着还上下打量了一眼金花:“你怎么不去读书呢?不然也可以戴黑纱了。”

金花白了小美一眼:“我才不要做人家的女儿呢。再说,读书有什么好,在家玩不是更好?”

小美赌气:“跟你说不到一起去。”

说完,右手提着柴包左手拿着小簸箕和木棍,加紧步子往前走去。

金花连忙跟上。

两人一会闹一会好,边聊边干,逐渐走到河北的西边村尾。


村尾三户人家,布局像个“三”字,第一家有一对双胞胎姐妹,村花的感觉,小巧玲珑,最难得的是,农村人生了一身好皮肤,怎么也晒不黑。

小美很喜欢这两位姐姐,其实她喜欢所有漂亮的姐姐,还有点小自卑,尽管她自己长得也很可爱,很讨人喜欢,

很遗憾,姐姐们没在家,在地里干活呢。

两人到了第二家,这家是小美家亲戚,走动挺频繁的那种。

男主人姓顾,是小美奶奶远房的舅舅,小美称其为太爷爷。

顾太爷爷早年离开家乡,到沪市打工,解放后成为正式工人,当时年纪蛮大了,不久退休,带着女儿回到老家田泾村。

后来女儿在村里招了女婿,生了两个儿子。

顾太爷爷是有退休工资的,所以在村里是条件最好的存在。平时对小美家颇多照顾。

小美听奶奶不止多少次说过,困难时期,要不是顾太爷爷,他家是要饿死人的。

有次家里没火柴了,当时一盒火柴两分钱,家里穷的连一分钱也没有。借遍了邻居,都说没有。后来是奶奶从河南的村东头跑到河北的村西尾顾太爷爷家,才借到了钱。

他家两个孙子,小美叫舅舅,年纪相差不大,老大老实老二刁钻。有次奶奶当笑话讲给小美听,说是弟兄两个中午要炖个鸡蛋给他们吃。

太爷爷准备炖好后一分为二,老大同意,老二不肯,一定要把鸡蛋打碎搅拌好后用两个碗分开炖。

当时奶奶笑着说老二真鸡贼。小美听的重点却在鸡蛋两字上,更确切地说是在炖鸡蛋三字上。

想想就流口水哦。

要知道小美长这么大,还没有吃过炖鸡蛋呢。家里的蛋都是卖掉的。

“太爷爷。”还没进入院子,小美就喊人了。

是的,顾家是为数不多的村里砌院墙的人家。

“哟,是小美来了,快进来快进来。”随着“吱”的一声,院门打开了,太爷爷的笑脸出现在小美眼前。

小美开心地再叫了一声“太爷爷”,然后走进了顾家,回头对金花招手:“进来啊。”

又对太爷爷说:“太爷爷,我今天和金花在村里捡鸡屎,我们俩是一起的。”

“进来进来。”太爷爷笑着对金花招招手。

金花自来熟,也叫了声“太爷爷”,跟着进了院子。

顾家是四间正房,村里人家一般都是三间正房。这使得顾家院子显得特别大。

家里干干净净。

两小姑娘一下子觉得自己身上有臭味了,赶忙把捡鸡屎的家伙什放在屋檐下,整了整衣裤,才进堂屋。

太爷爷已经倒了两碗水,还用一个小碗装了点零食出来:“喝点水,吃点小吃”。他笑嘻嘻地对两人说。

“呀,是珠萝卜(一种小吃,用萝卜条所做,咸鲜味,干的)”小美的口水疯狂分泌。

金花也在吞口水。

太爷爷看两个小姑娘拘束,把小吃往前推了推:“吃吧,咸的话再喝点水。”

小美对太爷爷甜甜地笑了笑:“谢谢太爷爷。”说完将手放鼻子底下闻闻:“有点味道,我们去洗洗手。”

小美的爸爸是村里的赤脚医生,要说同龄孩子中谁最讲卫生,那肯定是小美。

太爷爷闻言领着两个孩子走到院子里,院里有口井,他从井里提了一桶水上来,倒在旁边木盆里,示意两个小姑娘洗手。

农村人,洗好手是不擦手的,甩甩就完事了。

小美一边甩手一边用眼溜了一圈院子。

“呀,太爷爷,这花好漂亮。”她惊呼。

说完,忍不住跑过去看。

只见离井不远的墙角,一株月季正应时开放。

当然小美是叫不出月季的,她只是看见一从漂亮的花,比她以前看到的都美。

花是红得有点发紫,因为清明刚过,开的不多,但有好多花骨朵。看上去热闹、蓬勃,让人见之心喜。

“这是月季,前几年一直种在屋后,采光不好,开的七零八落的。去年过年前移到了这里,下面葬了好多螺蛳,又有太阳照着,一下子就长这么好了。”看得出来,太爷爷很喜欢这花。

这么好看的花,谁都会喜欢的。

小美一边绕着月季欣赏一边感慨:“真漂亮,看着这花,感觉眼前都是亮的,心里特别高兴。”

“小美要是喜欢,等下带两朵回去,我给你挑两朵花骨朵,你回家插瓶子里,放点水,过几天就会开花了,到时候小美又是一天都是好心情啦。”太爷爷边说边笑嘻嘻地进堂屋拿剪刀去了。

“小美小美,我能问你太爷爷要两朵花吗?”金花眼馋了。

“太爷爷买这花不知道花了多少钱呢。”小美有点为难。

“没出钱,”太爷爷走过来时刚好听见小美的话,笑着解释:“是我的朋友剪了月季的枝条扦插的,养了几年就成这样了。”

“扦插?”小美的眼睛亮了:“太爷爷,我可以剪点枝条回家扦插吗?这样我就也有自己的月季花了,也不需要太爷爷剪花骨朵给我了。”

“哈哈,”太爷爷朗声大笑,这孩子太可爱:“月季花扦插很讲究的,而且现在也不是扦插最好的时候,要等到花期过了才最合适。”

接着太爷爷讲了扦插月季需要的一些外部条件,温度、土壤等等。

小美一听,还有这么多讲究,忍不住扫兴地嘟起了嘴。

她本就是个可爱的孩子,这生气嘟嘴的样子更让人喜欢,太爷爷忍不住就心软了:“这样吧,太爷爷今天给你剪两支带回家扦插,等花期过后,太爷爷也扦插点,到时候成功的话,你再来移植回家,行不行?”

“真的可以这样吗?”小美开心地差点跳起来:“太爷爷你太好了。”

太爷爷笑着剪了两支月季递给小美:“当心上面的刺……算了,我来拿草绳给你绑一绑。”

说着,太爷爷走到院子最南面,那里有一排杂物房,拿了一卷绳子出来,两头扎好,中间留一段,刚好可以拎起来:“喏,给你。”

回头看见金花,小姑娘满眼羡慕:“金花,太爷爷也给你剪两支吧,要不要。”

金花激动地狂点头:“要的要的,谢谢太爷爷。”

两个小姑娘,拿着月季花枝条,珠萝卜也不吃了,白开水也不喝了,把小簸箕、小木棍放柴包里,跟太爷爷告别后,急急往家赶。太爷爷说的,月季花枝条要尽快扦插,否则,失水过多,存活就困难。

她们要赶快回家扦插月季去。


小美家的房子在河南边村东头,三间正房,一个院子没有围墙,院子南面是三间杂物房。

她家房子北面是一块空地,被她奶奶和妈妈用香椿树、枸杞丛和荆棘围了起来,里面种了很多菜。

这个时节,黄瓜茄子等都还没长大,春化后撒的鸡毛菜刚可以吃。苋菜、空心菜还太小,不过长得生机勃勃的。长得最好的是一垄蚕豆,这是去年11月就播了的,看这长势,今年立夏季节肯定能吃到新鲜的蚕豆。

这个院子北面,紧邻着院子的就是一条路,这是村人出进村子的必经之路。路北面,紧挨着路是一小块地,上面搭着一个猪圈,里面有一头猪;几垛稻草垛,这是一年的柴禾;一个简易的大缸,上面一个小茅棚,原来是家里的粪坑,现在已经不用的,因为村里有统一的粪坑群。

家里这个粪坑就被妈妈扔了点草、螺蛳壳、河底的泥、猪粪,作为堆肥,这是菜菜们的营养品。

粪坑边上,种了三棵挎子,苏州人叫扁婆,这菜种在水边才长得好,等开始抽蔓时,爸爸就会在水里搭一个架子,扁婆藤爬满了架子,结的瓜垂下来,在水面上荡来荡去,爸爸晚上洗澡的时候,就会把熟的采下来。

扁婆清炒、红烧都可以,但小美最喜欢扁婆下面条。自己做的面条有劲道,扁婆鲜咸鲜咸的,还有点甜味,真是美味啊。可惜一年难得吃上一回,因为奶奶不舍得,费面粉。

金花家就在小美家东面,两家之间有一条小弄堂。金花家房子直接靠着路,所以她家没有后院子,但前院子比较大。

两个姑娘兴冲冲回家,各自去种月季去了。

小美走进堂屋,王奶奶正在挑蚕豆,挑好的蚕豆,泡了一夜后,剥了皮,可以和咸菜炒了吃,非常下饭。

“哟,今天怎么这么早回来啦?”看见小美,奶奶打趣。

这孙女从小会过日子,小小年纪就是干活一把好手,割猪草、捡鸡屎、带弟弟,从小就做的有模有样。

“奶奶,今天没有跑遍全村。太爷爷送了两支月季花,我要扦插,这花太好看了。”小美边说边放下柴包等东西,寻找扦插的工具。

王奶奶放下手里的活,拍了拍身上的土:“我来吧。”说完去杂物房里拿了一把铁锹,又走到厨房间,拿起水桶走到灶膛口,抓了一把灶膛灰。

走到门口,用剪刀将绑着月季花的绳子剪了,剪下了一小段月季,这是要扔掉的,剩下的在水桶里的灰上蹭了蹭,然后放在水桶里,递给小美:“拿着。”自己拿着铁锹往外走。

小美屁颠颠地跟着:“奶奶,为什么要拿灰啊?”

“你受了伤要让你爸帮你擦碘酒消毒,月季花受伤了,也要给它消毒啊,这个灰就像你用的碘酒一样,是消毒用的。”

哇,奶奶好懂啊!小美眯眯眼,对奶奶崇拜极了。

“月季月季,你们消了毒就不痛了,一定要好好长哦。”小美在心里说。

进了后院,奶奶和小美嘀咕:“种在哪里好呢?”

小美转了一圈,妈妈种菜的地方肯定不能种,不然,妈妈骂的她狗血淋头不说,说不定会拔了月季“嗖”一下扔河里去。

“奶奶,种那边吧。”小美指了指屋后那边。

小美家的后院地势比房子宅基地低,院子和房子接壤处,大约50公分左右宽,地势比后院高,和宅基地一样高。

房子后墙正中有一扇窗,是家里中间客堂的后窗,窗子东面种的凤仙花,此时才长出一点点高。西面种了一棵山药,好多年了。小美家从没想到把山药挖了吃,反而年年随它长。山药往屋顶上爬,王家有时会采了山药蛋蒸着吃,山药蛋有点苦,但能下咽,是小美姐弟俩的零食。

此时的山药绿叶不多,能看到不少老藤,从地上伸到房顶上。

小美建议种在山药西面,屋檐下,地势高,还不影响妈妈种菜。

王奶奶赞同地点点头,用铁锹挖了一个坑,先把草木灰放坑里,再放一支月季,然后泥土回填。

也是巧了,这屋后的土,大多是当年造房子时的沙子、小石子等,土一点不粘。

奶奶又用同样的方法把第二支月季也种好了。

然后提了点水,将两支月季浇了个透。

“好了,小美这几天提醒奶奶浇水,我们过几天就能知道会不会活了。”奶奶边说边拉着小美进家门。

看小美总有点坐不下来,好几次都要去后院看月季花。奶奶想了想对她说:“你去外婆家吧。不是说你外婆今天要回来吗?去看看啥时候到家?”

“是哦,昨天爸爸说今天查好病房后就可以回来的,现在快到十点半了,该要回家了。”小美边说边往外跑:“奶奶,我去看看啊。”

话还没说完,人已经跑远了。

小美妈妈是嫁在村上的。从河北面的村东头嫁到了河南面的村东头。外婆家和小美家隔河相望,平时有啥事,蹲在河边喊喊就可以交流。

今天却是不能喊了。一来小美也不知道外婆家有没有人,舅舅舅妈上工的上工,去苏州的去苏州,表哥表弟一个上学一个一向野,估计不在家里。

而且,今天的事真的不适合隔河喊几句。

想到这里,小美心情有点沉重。

听爸爸说,外婆得的是一种叫癌的病,是胰腺上的问题。已经发现半年多了,十多天前去苏城住院了,据说今天出院。

爸爸妈妈昨天就去了苏城,把弟弟也带上了。说是住到王艳琴姑姑家,今天和外婆舅舅一起坐船回来。

田泾村到现在还没有通车。老百姓去苏城可以坐轮船。一般人家舍不得,嫌船费贵,都是自己问队里借了船自己摇船上苏城。

小美跑到外婆家,果然家里没人。

在附近的几家找了一下,没看见表弟。小美怏怏地回家,决定下午再过来。

走到自家后院,突然想起要看看心爱的月季花。

后院有门,是爸爸用细木条编的,防君子不防小人,主要防狗之类的进来啃食蔬菜,也没有锁。

小美推开门,走到刚才种月季花的地方,惊讶地发现,那里空空如也。

她和奶奶种的月季花,竟然不见了!


血一下子就冲上了小美的头部,使得她脸红脖子粗起来。

愤愤地走出院子,连院门也不关了,直接走到金花家。

此时金花家没人,金花也不知到哪里去了。

小美在金花家院子里找了找,很快,就在两个柴垛之间,找到了四棵月季。

愤怒的情绪支配之下,小美拔了四棵月季就走。

此时也感觉不到手上被月季花刺痛了,也没看见刺破的手上滴了血。

小美走进自家灶房,将四棵月季花扔进了灶房的柴禾上,就让它们当柴火一样烧饭吧,谁都不要种月季花了!

小美家的东屋是父母住的,中间一间是客堂,西面一间一隔二,南面半间是灶房,北面半间是奶奶和小美住的。

此时奶奶在自己的卧房里,听到声音问:“是小美吗?你爸妈回来了吗?”

小美慌忙回答:“还没有呢奶奶,外婆家没人。”

说完心虚地捡起四棵月季花枝,跑了出去。

下意识地走到了刚才种月季花的地方,两棵很容易插下去了,就在刚才种的坑里,还有两棵用小树枝掘了小洞,勉强将月季花种好。

看见旁边有个豁口的碗,去河边舀了点水,每棵月季花都浇点。

突然心情就好起来了。

这时发现手指有点痛,一看,被月季花刺刺破了手,用手指摁住伤口,看着四棵月季花笑。

“一、二、三……”还没数完,人就被吸进了一个地方了。

眼前出现的还是一株月季,比顾太爷爷家那棵大多了。

此时,小美就蹲在这棵月季下。

“这是哪里?”小美心慌慌地想。

她有点害怕,想奶奶、爸爸、妈妈、弟弟了,还想去看看外婆。

小美眼里含着泪水,打量四周。

月季花在围墙边,旁边都是树,没有人。

小美擦了擦眼睛,前面是一个亭子,这亭子她见过,上次和奶奶来苏城,去过拙政园,看见过这样的亭子。

“难道是拙政园?”小美心想,那她就可以去找王艳琴姑姑了。想到这里,小美胆子大了一点,从月季花树下挪出来,站起来打量。

是个园子,亭子前面是九曲小桥,小美沿着九曲桥往前走,跨过一个月洞门,看见一座房子,里面有几个老人,有的在下棋,有人在唱戏。

好像不是样板戏,样板戏小美还是能听出几句的。《红灯记》、《智取威虎山》看过很多遍,《芦荡火种》还会哼上几句。

没人叫她,小美低头快步走过,再往前,就出了这个院子。

站在园子门口,小美看见门上挂了一块木板,上面写着“苏城市姑苏区退休之家”。字小美都认识,意思不大懂。

没关系,她已经记住了,不懂可以问爸爸。

园子门口停了几辆自行车,有的小美见过,是什么二八大杠,有的小美没见过,比一般的自行车矮,而且没有踏板。唔,看上去怪怪的,不知怎么骑?

院子门口是一条小路,干干净净,四周都是高高的房子。

知道是苏城市,小美没那么害怕了,跨上小路,沿着小路往前走。抬头看了一下太阳,小美发现,往前是往东。

小路接着一条稍宽点的马路,上了这条马路,小美吃了一惊,路的一半,按顺序停满了小汽车,还有一半不时有小汽车开过。

小美是见过小汽车的,那次跟着奶奶去王艳琴姑姑家,在路上看见过。但只有一二辆的样子,而且是黑色的,没有现在看见的颜色这么多,而且停着这么多车。

上次奶奶关照,看见汽车要避得远远的,否则,给汽车一碰,非死即伤。

所以小美靠边走,好在路边有专门的道是留给人走的,比汽车走的路高。

小美就这样跟着人往南走,这条路走完,是一条东西向的大马路,路上的汽车更多了,小美还看见了大汽车。

大汽车好像和她上次来苏城乘的公共汽车也不太一样,感觉怪怪的,而且车上人也不多,不像上次,她和奶奶乘车时,挤得很。

小美边走边看,看街道里的店面。店牌上大多数字她认识,但合起来意思就不知道了。

她还回头看了一下刚走过的路,心里想着等下回去还得到月季花那里,感觉那里是回家的地方。

这样一边记路一边看街景,走了两百多米远,来到一处红绿灯处,小美跟着人一起过了马路。

这时又进了一条南北向的马路。小美看了一下,叫月浜路,浜字不认识,小美强记了“月水兵路。”

由北往南,50米后,是一座桥,小美这时有点累了,肚子也开始“咕咕”地叫。

她干脆在桥堍上坐了下来,歇歇再说。

桥堍南边,第一家是修车行,第二家是盒饭店。小美此时就坐在第一家门口。

此时刚好是午饭时候,她这位置上,盒饭店里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,小美更饿了。

忍了又忍,还是没忍住口水泛滥。小美站起来,不知不觉走到盒饭店门口。

这盒饭店是没有堂食的,就一间很小的门面。店里卖炒菜和饭。顾客可以买盒饭,都是几荤几素的套餐,或者就单独买炒菜。

这里附近都是居民区,旁边还有高中、机关单位。高中学生可以出来在外面吃饭,这条街上都是做学生生意的。这盒饭店既做学生生意还做周边居民生意,很多人下班回家懒得烧菜,就在这里买几个炒菜回家,有荤有素,方便又实惠。

老板娘会做生意,称好重量往往会添点菜,大家心里窝心,人推荐人,买的人还挺多。

当然,现在是正午,学生一拨人刚走,居民大多晚上才来买。所以现在店里有顾客,但不是很多。

到目前为止,小美觉得这里比王艳琴姑姑那边好,店多,房子高,车子多。人们穿的衣服新,很多女的都穿的裙子,真好看。

唯一不足的是,这里的树没有姑姑家那边的大,那里的树真的又高又大,两边的树把马路都给遮住了。这里的树都是小树,而且看上去细细的弱弱的,象她一样,没吃饱的样子。

是的,小美承认自己肚子快饿扁了。


小美看着几个人,有的一盒饭一盒菜,有的一盒饭两盒菜。

装饭的盒子装的满满的,装菜的盒子里基本上有肉有蛋有蔬菜。

这些人可真舍得吃啊,小美咽着口水。

一听价钱,小美更吃惊了,这这这,这饭菜太贵了吧?

莫非这是一家黑店?

但是一看人人都是理所当然的样子,没有一个去讨价还价的,小美真是看不懂了。

想到自己身上一分钱也没有,小美狠狠心,继续往前走。

这条马路南北向,小美此时在马路的东半部,走过的大多是吃食店,什么王氏林记烧饼店,什么紫燕,什么藏书羊肉店……等等,因为刚过午食时间,店里生意比较清淡,但香味却很浓郁。

小美不敢多留,忍饥挨饿,继续往南走,期间经过两所学校,两个居民小区,终于到了路的尽头,发现又是一条东西向的马路。

马路很宽,往前看了一下,再过去就是一条大河。

小美今天起床到现在,一直没休息,此时又累又饿又渴,她想回家了。

可是怎么回家呢?

小美心里有点慌。

呆呆地站了一会,小美决定回到刚才过来的地方,她心里的直觉告诉她,那里有回家的路。

想到此,小美从路东到了路西,继续边走边看路边的小店。

很显然,刚才那家盒饭店附近是这条街最热闹的地方,小美依次进了来伊份、艾维儿蛋糕等店,也站在哑巴生煎、鸭血粉丝汤、麻辣烫、菲菲小炒等店门口,看到了差点令小美惊掉下巴的价格。

天哪,这里东西是真的多,但价钱怎么这么贵啊?!

小美还进了一家店名为“一家超市”的店,很奇怪,东西是自己随手拿的,店主也不怕人偷了?

这店里的东西每一样都标了价格,都是小美认为贵的出奇的高。

出了超市,小美又进了“宝带桥菜场”。

宝带桥小美知道的,所以挺有亲切感的。

这菜场和刚才的那些店,给小美很大的震撼,一是价钱实在贵,二是,怎么都是店主自己开的店?要知道,小美家所在的阳澄湖镇,供销社是国家的,油条大饼店也是国家的。

这里的人,买东西都说老板,这东西怎么卖?她们那边,都是,同志,这东西多少钱?

老板这词,小美懂的呀,奶奶给她讲过解放前的上海,那老板不就是万恶的资本家吗?

小美满脑子问号,在菜场兜来兜去,所到之处,摊主都会笑着跟她打招呼:“小姑娘,买点什么?”

小美局促地摇头,腼腆地笑着,赶紧往前走。

出了菜场,小美舒口气,好多菜啊,不少都是冬天才能吃到的菜,还有不少菜在她家才刚出苗,这里已经可以卖了?菜场里还有鱼虾肉蛋,还有水果,还有面条等等等等,好多都是她没见过的。

想到这里,小美肚子更饿了。

菜场斜对面就是盒饭店,小美不知不觉又走了过去。

周惠芳家就是这边的“土著”,十多年前村里拆迁,很多人家都拿了一套房子加若干钞票。她年轻时看过一本台湾电视剧《含羞草》,喜欢上了里面的女二号,后来就订电影电视相关的书籍,知道这个演员的一些情况,说她洗尽铅华回家开了家小店,日子过的安稳极了,当时就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要开家店。

所以村里拆迁时,她家除了拿了一套房子,三室户,还有的现金她没要,跟村里领导申请要门面。

那时候农民拿了拆迁补偿款都很高兴,那笔钱不少,大家都以为可以吃吃喝喝过一辈子了,谁也没想以后的日子。所以,她要门面房还挺容易,还一下子给了两小间。

旁边的都比较大,她的在最旁边,就在桥堍上。

周惠芳也不嫌差,乐呵呵地办好了手续。

小店紧挨着拆迁小区,说是拆迁小区,当时留了好多幢对外出售,附近的老师、公务员、企事业职工买的人不少。住的人一多,不久菜场、小店都开起来了,眼见着整条街就热闹起来。

小店往南200米就是小区大门,大门朝西。一进小区,一条主干道。周惠芳手气好,当初抓阄的时候抓到的是主干道北面第一排,三楼,车库就在一楼,车库不高,但因为在小区主干道边,水口好,租给了一家外地夫妻开了服装店。

两个店面,她自己找了三个帮工开了一家盒饭店,生意一直不错。旁边的店也租出去了,开了修车店。

老公在村里干活,是在小区物业上,收入不多,但家长里短、村里情况清清楚楚。周惠芳觉得不能光赚钱,村里的情况也要熟知,否则,做睁眼瞎肯定不行。

夫妻俩只有一个儿子,大学毕业后在沪市工作。双方父母亲戚大多家里拆迁了。有的人家做生意成了大老板,有的人家小辈不争气,把拆迁款、拆迁房折腾完了,还有的亲戚因为生了重病,人财两空,实在令人唏嘘。

周惠芳对自家挺满意的,儿子大医院医生,老公吃公家饭,自己小生意不显山不显水的,但收入确是不少。

其实,她家已经买了园区的三套房子了,一套门面房两套住房。两套住房中,一套是别墅一套是公寓,目前都出租出去了,房租还挺贵。

这买房也要看运气的,周惠芳一直觉得自己运气不错。一开始,赚的钱也是存银行吃利息的,后来小姐妹介绍,说是她的同学的同学,认识刘嘉玲的。

刘嘉玲是苏城出去的,苏城人都很喜欢的演员。据说刘嘉玲跟同学说,有钱就买房,而且一定要买地段好一点的房子。

苏城地段最好的房子就在园区。

周惠芳第一次买的就是别墅,为啥?农村人,住大房子是刻在基因里的,没条件是没条件,有条件的话,那是一定要圆梦的。

这别墅买的时候园区才刚启动,买房的人不多,价钱和其它区相比也不贵多少。借了点、贷了点、加上家里存款,100多万买了一套300多平方的别墅,还是独栋的。

一开始就放着,谁知过了两年成涉外小区了。就有物业公司打电话来问,说想不想租给老外。

有的租那肯定要出租啊,简单装修后,马上就租掉了,房租一万多一个月,两年不到装修费就出来了。

这几年房租涨的不快,两万多一个月,但房价涨成了天价。

苏城她们是不准备买房了,这几年存着钱,准备帮儿子在沪市买房。

沪市房子贵,还要交满社保,还得等几年。

日子过的舒心,周惠芳尽管天天在店里忙碌,但人看上去显得年轻。

她现在唯一的爱好就是和村里那些妇女们,三不五时地出去烧香,实际上就是变相地旅游。

还别说,去的次数多了,人也佛性了不少。


人到中年,家庭走进小康,念佛多了,心里多了柔软,她平时就从点滴做起,与人为乐。

她的盒饭店,顾客大多年纪比较轻,付账扫码。也有年纪比较大的,付现金,有时缺个一块两块的,周惠芳也挥挥手“下次有钱再补上”。

与人为善,自己心里也舒坦。

刚才看见一个小姑娘,一下子就引起了她的注意。

小姑娘九、十岁的样子,脸上干干净净,那双眼睛很沉静,透着一股机灵劲。

让人意外的是她的穿着打扮,现在哪里还有小姑娘梳辫子的,哎,她就梳了两条及肩的小辫子,还用红头绳扎着,身上的衣服都是土布的,上衣袖子有点短,下身裤子有点长。

小美:……(是青青姐穿不下了给我的,还是新的呢。)

这个时候,这么大的女孩,哪还会穿这种衣服啊,一看就是从乡下或者外地来的。

周惠芳不由生出了同情心。

看小姑娘盯着饭菜看,喉咙还在滚动,明显在吞咽口水,估计没吃饭。

周惠芳刚想请小姑娘吃顿盒饭,谁知她走了。

这会店里基本没生意了,三个伙计中一个在归置,两个在准备晚上的菜。

周惠芳一抬头,看见小姑娘从对面菜场出来,两手空空站在菜场门口,看样子,午饭还没吃。

忍不住招了招手:“小美女。”

小美听到人家叫她,看看刚好没有车子开过,赶忙过了马路到周惠芳面前:“阿姨,你叫我吗?你怎么知道我名字的?”

周惠芳:……我怎么不知道我知道?

周惠芳:“你叫小美女?”

小美:“阿姨,我叫小美。”

周惠芳笑了,真巧了。

一听声音,苏城口音,带着苏城东面的口音。

周惠芳笑着问:“小妹妹,我看你一个人在这里走,你家大人呢?”

小美嘟起了嘴,小脸皱得象包子:“爸爸妈妈都在医院陪外婆。”

“哦!”周惠芳懂了,家人在医院,小孩子一个人出来兜,这可不安全。

“来来来,小妹妹,阿姨这里多了一盒盒饭,你帮阿姨吃掉好吗?吃好就回医院去,爸爸妈妈找不到你,会着急的。”边说边递上两个饭盒,一盒白米饭,一盒装着菜。

小美打开一看,嚯,一大块肉(其实是大排)、一个荷包蛋、长豇豆、咸菜毛豆子。小美乐得眯起了眼。

“阿姨,谢谢你,你真是个好人。”她朝周惠芳鞠了一个躬。

周惠芳开心地笑着:“来来来,到里面来吃。”说罢,打开小门,让小美进来。

小美饿坏了,进去后,接过盒饭狼吞虎咽起来。

她先吃的是蔬菜,再吃荷包蛋。

呀,荷包蛋真香、真鲜啊,小美吃得开心极了。

看的周惠芳心酸不已。

吃掉荷包蛋,小美不吃了,将肉捡进还剩一半的盒子里,盒盖盖好,将空了的盒子还给周惠芳:“阿姨,这饭已经吃过了,我可以带走吗?”

“拿回医院晚上吃?”周惠芳问。

“不是的,”小美不好意思地笑笑:“我想带给外婆吃。”

舅舅家因为外婆的病,借了很多钱,外婆肯定好久没吃到肉了,小美想把这块肉给外婆吃。

今天外婆出院,小美想等下回家了就送去给外婆。

周惠芳看着懂事的小姑娘,忍不住红了眼眶,摸摸她的头:“你放心吃,阿姨这里还有几份盒饭,人家订了又没来拿,不吃掉就要坏掉了。你帮阿姨拿给外婆和爸妈吃好吗?你饱了吗?饱的话这盒也带着。”

说完吩咐伙计打包三份盒饭,用两个袋子,一边三个装菜的饭盒,一边四个装饭的饭盒。

又从抽屉里拿了30块钱:“这钱你拿着,给外婆买点水果吃吃。”

也不等小美反应,将钱放进了小美上衣口袋里,拎着两袋盒饭,送小姑娘上了桥:“路上当心点,不要去其它店里兜了,直接回去找外婆哦。不要让家人着急找你。”

小美对着周惠芳深深地鞠了一个躬:“谢谢阿姨,我马上回家。”

周惠芳也没在意,小姑娘说的是回家而不是回去。

两袋子盒饭还是蛮重的,小美走走停停,慢悠悠、晃悠悠地回到了退休之家,上午的那些老人不见了,院子里静悄悄的。

小美来到月季花前,这可如何回家?

她是咋来的?好像一眨眼就过来了。

小美眨了眨眼……没动静。

有点慌怎么办?

冷静冷静,回想一下经过。

对了,数数,小美激动了。

想起来了,是数到三的时候,就到这边了。

那回去是不是也是数数?

小美拎紧袋子,闭上眼睛“123……”

眼睛睁开,还在这里。

怎么办怎么办?小美急得团团转。

转了几圈,小美又闭上眼睛:“反过来念,321……”

眼睛睁开,妈呀,还在这里。

小美眼泪终于流出来了:“呜呜,我要回去。”

然后,哈哈,真的回到了自家后院。

入目的是四枝月季花。

天哪,阿弥陀佛,总算平安回来了。

小美将盒饭放下,小声说:“123”,呀,到了小院子,再念:“我要回家。”哈哈,又回来了。

这下小美放心了,喜滋滋地拎着袋子往前院走。

这时候是下午四点钟的光景,奶奶在收衣服,一看小美拎着两袋东西,忙问:“哪来的?”

又自问自答:“是你爸妈回来了吗?他们人呢?还在你外婆家?你外婆看上去怎么样?我晚上去看看她。”

听到奶奶这么说,小美一下就清醒过来。

对哦,怎么跟家人解释这匪夷所思的事呢?

这盒饭说是父母的,到不了晚上就会穿帮的,到时不还得要跟家人解释东西哪来的。

而且,那边那么好,吃的东西那么多,好像人人都很有钱的样子,小美是准备再去看看的。

那瞒着家里人就不可能。

尤其奶奶,每天在家里,瞒得了她一时瞒不了长久啊。

告诉奶奶,让她帮着一起瞒其他人。

就这么决定了。

小美也是个行动力超快的孩子,放下袋子,拉着奶奶的手就往后院走。

就这样,王奶奶亲眼见证了光天化日之下,孙女从消失到大变活人的奇景。

吓得她一屁股坐在了地上。

小美一时玩心大起,拉着奶奶要一起过去,可惜没有成功。

这让小美很没成就感。

奶奶定了定心神,拉起嘟着嘴的小美,软腿软脚回到家里客堂,坐下平复了下心情,问道:“到底怎么回事?”

于是小美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将月季花的来历,穿过去的奇遇讲了一遍。

讲好还打开袋子,将三份盒饭打开:“那个阿姨给了这么多吃的,饭都是粳米,不是籼米哦,很好吃呢。还有这么多肉,哦哟,还有青椒炒猪肚,呀,还有栗子炒肉,还有炸的肉。好香好香。”

又从口袋里掏出钱:“这是阿姨叫我给外婆买水果的。”说着把钱递给奶奶:“奶奶你收着。”

王奶奶接过钱:“这钱是真的还是假的?怎么和我们的不一样?你不会是碰到人贩子了吧?”

小美瞪大了眼睛:“这钱当然是真的,我看见是有人用这钱卖盒饭的。你看,上面有他老人家呢。”


其实小美选择告诉奶奶,固然有前面考虑的两个原因,但最主要的还是,她认为奶奶是家里的掌权者,而这掌权地位,是靠奶奶的见识、胸襟取得的。

奶奶年轻时在沪市有钱人家做佣人,让她增添了不少见识。十里洋场有钱人家的女佣,见识自然比村妇强多了。

奶奶在沪市结婚,生了女儿,就是小美的三姑妈。

有年奶奶收到她哥哥的信,说是家里的老母亲病重。奶奶抱着女儿回苏城看望母亲。

谁知回到家里就被哥哥绑到人家结婚了,这家就是小美家。

后来奶奶才知道,她是被她哥哥赌输了,输给了小美爷爷。

小美爷爷前妻去世,留了两个女儿给她。

就这样,奶奶和爷爷做了夫妻,做了三个女孩的妈妈。

爷爷不是恶霸,就是村里一户农民,人还不错。

奶奶恨死了自己哥哥,对爷爷倒是恨不起来。

不久就有了小美爸爸,奶奶无奈,也就在田泾村生活下来了。

据说解放前夕,她前夫找到村里,希望奶奶跟他回沪市,奶奶拒绝了。

解放后,又生了一个女儿,可惜小美的这个姑姑没留住。

后来是那三年中,爷爷也走了。

三个女儿中,老大老二是前任生的,老大从小一个腿是瘸的,奶奶想办法让她进了村里的核雕厂。

虽然厂子不死不活的,但腿脚不便的女儿,可以不下地干活,村里哪个人不夸这个后娘做的好?

老二性子绵软,自己喜欢上了村上的孤儿。小美这个姑父人有一把力气,干活是个好手,但家里实在穷。

奶奶认为只要人好,现在穷又不等于一世穷,就同意了两人结婚,嫁妆也是竭尽所能。二姑妈生了四个女儿,都是奶奶帮着带大的。

三姑夫是军人出身,结婚时还没复员。三姑妈性格泼辣,和婆家人关系老是搞僵,奶奶从不说自己女儿有理,每次去都是批评女儿。她总说“和自家公婆吵架,再有理也是没理”。

所以三个女儿中,两个前头的和她倒挺亲,亲生的反倒不大热络。

小美爸爸从小聪慧,奶奶就让他读书,一直读一直读。

开始家里日子还过得去,后来爷爷死了,家里境况每况愈下。

小美爸爸就想回家种地吧,但奶奶把家里的房子给卖掉了一半,让儿子继续读书。

谁知道读了几年书,城里也不太平,乱的很。

奶奶得到消息后,叹了口气,连夜赶到苏城,把儿子领回了家。

然后就给儿子找媳妇。

看中了小美妈妈。

小美妈妈上面有两个姐姐,姐妹三人号称田泾村里的三朵金花。

长得好看,干活厉害,嘴巴也能说。

奶奶就动了心思,要找小美妈妈做儿媳妇。

因为从她去苏城接儿子回来那天起,就绝了让儿子书包翻身的心。

既然要安心留在农村,就要找一个种地最好的。

当然小美奶奶请人上门提亲时,遭到了村里人的一致嘲讽。

一是男孩不会种地,只会读书,而这时是“读书无用论”的时代,村里人对奶奶卖了房子供儿子读书很是匪夷所思,认为这是败家的行为。

俗话说只有拿了袋子借米的哪有拿了袋子借书的。读书无用,为读书败家产更是遭人唾弃。这样的家怎么能嫁过去?

二是小美父亲从来没种过地,长得白净又如何?嘴巴讨巧又如何?农活不行,工分拿得低,年终分红钱拿的少,怎么过日子?

居然还肖想村里的村花?真是不知天高地厚!

就有很多人劝小美外婆,千万可不要答应哦。

可是缘份这东西,就是这么神奇,小美外婆、舅舅、妈妈,都愿意和小美家结亲。

于是有了小美和弟弟小华。

其实这件事上,王奶奶(小美奶奶)的眼光之独到,是很令小美敬佩的。因为小美妈妈嫁到王家后,王家真的一步一步在往上走,尽管家里还很穷,但这个时候,谁家不穷?

还有一点,王奶奶嫁到王家后,从来没有下过地。她从小在沪市生活,不会种地。

这也是村里人诟病的地方。这几年是小美姐弟俩先后出生,王奶奶看孩子正常。小美出生前,王奶奶年纪还不大,又没有孩子可看,可她就是不下地。

不下地,也没见她日子过不下去。

还和村里的知青关系特别好,象王艳琴,还干脆认了干妈。

其他知青也爱往王奶奶那里凑,还一起织毛衣,打什么花色,叫什么阿尔巴尼亚针的。

村里再巧的村妇,只会打平针,再不然就是上下针,这阿尔巴尼亚针这么怪的名字,从没听说过。

就有那知青、村里几个爱俏的姑娘,没事就往她身边凑,有的干脆请她打毛衣,还给人工费。

看把她能的。

可小美就觉得她奶奶厉害。

生活艰辛,但也能活出自己的风采。

这样的奶奶,听到她的奇遇,不会害怕的到处嚷嚷,还会帮她打掩护,甚至还会指点她如何与那边的人交往。

这点,小美是很有信心的。

这会见奶奶还在研究这三十块钱,小美去倒了一碗水给奶奶:“奶奶,你喝口水。”

喝口水,压压惊。

王奶奶接过碗,咕咚咕咚将半碗水喝完,擦了擦嘴角,把钱塞上衣口袋里:“走,拿点吃的给你外婆,我和你一起去。”

说完,拉着小美进入厨房,拿了两个花碗,大一点的装了饭,小一点的装了菜。

菜都是荤菜,素菜留着。

小美忍不住说:“我们要不要留点?外婆吃不掉那么多的。”

“不留了。今天你舅舅家肯定很多人要留下来吃饭的,这些菜可以凑凑数。”想了想又道:“算了,都拿过去吧,蔬菜也可以算一个菜。”

又拿了两个碗,把剩下的全装上。

把空出来的塑料饭盒洗干净:“这些盒子放家里,你爸妈问起就说是上次我去你王姑姑家带回来的,知道吗?”

小美笑了,奶奶已经在帮她瞒家里人了。

耶!

“奶奶最好了!”小美忍不住抱着奶奶的手臂撒娇起来。

点了点小美的鼻子,奶奶轻笑一声:“小丫头。”

说着走到卧室,从箱子里拿出一个布包,打开布包。取出里面一个饭盒,打开饭盒,拿了五毛钱。把三十元钱放进饭盒,再把东西放回原处。

“走吧,我们一起去看看你外婆。”


四个碗,小美拿两个放菜的,轻一点,王奶奶拿两个放饭的,重一点。

一路走来,两人跟相熟的都互相打招呼,有几个还停下来,跟王奶奶聊几句,话题当然就是小美的外婆顾大宝。

生出三朵金花的顾外婆当然是个厉害人物。

她是土生土长的田泾村人,想当年,她年轻时,村里一半的地都是她们家的。

她是家里老大,父母老来得子,很宠这个儿子。

就让女儿顾大宝招女婿。

开始顾外婆挺感谢父母的,招女婿嘛,说明父母疼她,不舍得她嫁人辛苦。

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,父母把她夫妻俩当成了两个长工。

和父母大吵一架之后,跟着老公回了婆家。

婆家还有两个小叔子,家里穷苦,她们回去啥都没有。

借了钱起了茅草房子,夫妻俩憋着一口气,带着两个大点的女儿,拼命干活,有多余的钱就买地,发誓要让父母看看,没有他们,凭自己夫妻俩的努力,也会过上好日子。

到解放前,也存下了二十多亩地。

然后因为这二十多亩地,成了村里的富农。

这二十多年,富农的帽子压得她们喘不过气来。

唯一能让她们好过一点的是,家里几个孩子做农活一个比一个厉害,倒是赢得了村人几分尊重。

孩子们父亲在那三年中也过世了。四个孩子先后成家,大的两个女儿嫁去了外村,儿子和小女儿都是找的村里人。

平时带带两个孙子做做家务,日子还挺顺遂的。

可是好人不长命,得了这癌症。

子女们孝顺,凑了钱送她到苏城大医院看病,可是这个病,胰腺癌,是癌王啊,医生也摇头。今天,回家了,不是看好了,而是……

小美到舅舅家时,院子里、房子里有不少人。

小美还看见两个姨妈和姨父都来了。

小美爸妈看见小美和王奶奶,忙迎过来:“妈,你过来了。”顺手接过小美和王奶奶手里的包袱。

四个碗,用四个小包袱包着。

“带了点吃的,你去放厨房去。”王奶奶吩咐媳妇。

等小美妈妈走后,王奶奶问儿子:“怎么样?不是说上午就到家的吗?怎么到这个时候才回来?小华人呢?”

小美爸爸王培根皱了皱眉头:“小华跟舅家两个孩子在一起。本来是准备上午出院的,可是钱不够,医院不给开出院证,呆到下午……”他凑近母亲,看看四周没人,压低声音说道:“是偷偷出院的,住院费还没交。”

“啊,”王奶奶大吃一惊:“医院不要找上门来的?”

“大哥发了狠劲。”这个大哥指小美舅舅:“其实他家一分钱都没有了,这次我们三姐妹家凑了点钱,以为够的,谁知缺口挺大。他干脆把钱还给了我们三家,说随便吧,医院来人就抓他去坐牢好了。”

“你丈母娘知道这事吗?”王奶奶问。

“哪敢给她知道。要是知道了,凭她那心气,当场就得气出好歹来。”王培根叹气:“妈你等下说话注意点,不要漏了。”

“那肯定不会。不过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,这欠公家的钱,总会有后遗症的呀。”

“再商量吧。现在先让我丈母娘安心在家养病。”

“那行,我先去看看她。”王奶奶边说边向屋里走去。

顾家舅舅生了两个儿子,造了四间房,正对院子的是客厅,东面是舅舅舅妈的房间,客厅西面一间南半部是厨房,北半部隔了一间出来,两个男孩住,小美外婆住在最西面一间。

房子还是土坯房,有点年头了,还是当初外公外婆从娘家回顾家时翻造的。开始时三间,后来顾舅舅生了第二个儿子,队里才批了地皮,加盖了一间。

此时房里站了不少人,小美的两个姨妈都在。王奶奶看见小美已经在外婆床上,坐在外婆身边,一只手抓着外婆的手,一只手在抹眼泪。

小美从小和外婆亲,外婆也喜欢这个一小聪明懂事的外甥女。

她自己儿子生了两个皮猴子,两个外嫁的女儿尽管二女儿生了女儿,还特别疼她,但毕竟离得远。

只有小美,从会走路开始,几乎每天都要来家里,外婆外婆的叫的可亲热了。

王奶奶走上前,看清了顾外婆的样子,忍不住眼泪流下来,一生要强的人,被病魔折腾得形销骨立,脸颊上除了皮就剩骨头,一丝肉也没有了。眼睛深凹,眼神无力,嘴巴上因为没有肉,嘴皮绷起来,挡不住牙齿了。

这死相已经出来了。

王奶奶抹了把眼泪,凑到顾外婆耳边,说道:“阿姐,我来看看你。回来就好,你放宽心,子女们都在想办法给你看病呢。心宽了,身体会慢慢好的。有什么想吃的跟孩子们说。吃点喜欢的东西,心情好,病就慢慢好了。”

顾外婆人清醒着,话已经没力气说了,只是眨了眨眼睛。

王奶奶眼泪又流了出来,掏出钱,给顾舅妈:“给你妈买点好吃的,不要嫌少。”

顾舅妈客气着收下了。

王奶奶朝小美伸出手:“乖囡,你这样哭,可不得惹外婆伤心,下来吧,和奶奶去给外婆弄点吃的。”

小美不舍地拉着外婆的手。

妈妈和姨妈都劝她下来,小美是听话的孩子,摸摸外婆的脸:“外婆,我今天拿到了很多菜,还有白米饭,不是籼米做的,可好吃了,我和奶奶去给你拿点过来,你等一会啊。”

说完依依不舍地下了床。

小美妈妈顾花娥和婆婆女儿一起到隔壁厨房间,边走边哭道:“妈妈实际上吃不进东西好几天了,医生打了营养针。今天说想吃荸荠和鳗鱼,我们几个跑遍了苏城,这两样都没有买到……”说完,呜呜地哭了起来。

王奶奶拍拍儿媳妇:“我刚才带来的菜有荤有素,我们把饭煮成薄薄的粥,里面放点荤素菜末,弄得稍微咸一点,这样烧出来的粥鲜咸鲜咸的,看你妈能不能喝几口。”

几人充满希望地做了,但顾外婆也只喝了两口汤。

饭后不久,爸爸给外婆打了针,是杜冷丁,外婆沉沉睡去。

其他人的晚饭是舅妈的妈妈和弟媳妇烧的,就是小美拿来的饭泡的粥,里面加了点山芋块,咸菜是下粥菜,大家随便打发了一顿。

然后就是排班,子女们轮流照顾顾外婆。

因为年轻人要上工,白天就由顾外婆的两个妯娌、王奶奶、舅妈的妈妈、顾外婆妹妹陪着,小美爸爸是村里的赤脚医生,平时没事多过来看看,几个小的也在家呆着,有啥事可以随时跑跑腿。

晚上就是儿子儿媳、女儿女婿为主,还有几个侄子、外甥等,女的睡在顾外婆房里,舅舅家两个儿子搬到父母房里,他们的床铺留给守夜的男人住。

今晚的守夜由舅舅家堂弟夫妻担任。

安排好后,大家陆陆续续回家。在医院陪护了几天,几个女儿、儿子都没睡好,回去好好休息一夜,明天还要上工。

现在的家庭,除了上工,年底有点分红,平时是见不到钱的。

小美很想留下来陪外婆的,可是她还有重要的事要和奶奶说,就很听话地和家人回去了。


坐在自家堂屋,妈妈顾花娥还在流眼泪。

弟弟小华靠在妈妈身边,懂事地拍着妈妈的背。

爸爸王培根叹了口气:“杜冷丁医疗站已经没剩几支了,明天还得去乡医院想办法搞几支。”

“这种针不是打了要上瘾的吗?不打不行啊?”王奶奶问。

“这个病,开始的时候不大痛,越到后期越痛,不打杜冷丁人是受不了的。”爸爸解释:“医院里本来要开点叫带回家的,我们这一逃,什么药都没拿,只能我来想办法了。”

“这种针,估计乡里也不会太多的吧?”妈妈抽噎着问道。

“找找看看吧,其它村里的赤脚医生那里也去问问,实在不行,我再去趟苏城,找找王艳琴、朱宝庆几个插队知青,看看他们能不能弄到。”

“我明天去车坊,看看能不能买点荸荠,鳗鱼肯定买不到了,荸荠总要让她吃上。”顾花娥说完,忍不住呜呜地哭出声来。

车坊是另一个乡镇,那里盛产荸荠。

“哎呀,作孽,怎么会得这种瘟病的,好人没好报啊。”王奶奶叹了口气:“你去车坊看看也行,但荸荠是年前的东西,到这个时候,清明都过了,估计难买到的。好了,你们昨晚肯定没睡好,早点休息,这阵子有得你们忙的。”

说完站起身,对小美招招手:“走了,睡觉去。”

躺在床上,小美小心翼翼地问奶奶:“奶奶,我外婆是不是会死掉?”

听着孙女的抽泣声,王奶奶长长地叹了口气:“生死有命。就是你外婆遭的罪太大了,生不如死啊。”

“奶奶,我想明天再去一趟那边,我在菜场里看见了荸荠。那位阿姨给我的钱,买点荸荠,再看看能不能买到鳗鱼。还有,那里不是比我们发达吗?看看能不能有什么药可以治外婆的病。”这话说的,小美自己都开心起来。

奶奶很为自家孙女的孝心感动,又有点害怕。

说实话,她原本是不准备再让孙女去那边的,太匪夷所思了。

她还担心孙女在那边碰到坏人,被打了被骗了,甚至被人贩子卖了。

最担心的是去了回不来了,那可咋整?

今天要不是事多忙乱,她是肯定会把那四棵月季花苗给拔了的。

此时,听着孙女的喃喃低语,想起亲家母的样子,她想满足孩子的孝心,不能让小小的人留下遗憾。

再想想孙女从小聪慧,话不多,但从小会察言观色,村里哪个大人不喜欢她,应该在那边也不会受欺负。

至于人贩子,听孙女的描写,那边个个都是有钱人,东西多的铺满店铺,应该不会有人贩子吧。

唉,什么事情,往好的和坏的方面想,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,只能念一声阿弥陀佛了。

“你跟我再说说那边的事情吧?”

就这样,小美又从头细细地讲述了在那边的所见所闻,期间,王奶奶打断了好几次,都是一个一个的问题。有的小美回答得出来,有的真不知道。

再聪慧,她还是个才虚岁九岁的孩子啊。

小美说到后面实在累了,不知不觉睡着了。她不知道的是,奶奶几乎一夜没有合眼。

鸡叫声中,小美醒来,昨晚睡得晚,今天有点起不来。

但想到今天还有大事要做,一下子又精神起来。一骨碌爬起来,穿好衣服,走出房间。

昨晚好像奶奶没说到底同不同意她去那边,小美决定还要找奶奶聊聊,多撒撒娇,一定要让奶奶同意。

厨房间里,奶奶和妈妈在煮早饭。

奶奶看了小美一眼,对媳妇说:“等下盛一碗稀饭去给你妈喝,我还煎了个荷包蛋,让她多少吃点。你今天还是去上工吧,等下我去镇上,看有没有人去车坊的,看看能不能寻到荸荠。”

小美一听,乐得眼睛都眯了起来,奶奶这是同意她去那边了。

欢快地拿了洗漱用品,走路都是跳的去屋檐下刷牙了。

奶奶含笑瞥了小美一眼,又皱了皱眉。

早饭后,除了小华还在睡觉,其他四人开始各干各的。顾花娥和王培根拿着吃的去看顾外婆。小美去后院看了眼月季花都在,乖巧地坐在床上等奶奶。

等了一会儿,王奶奶提了个包袱进来,坐在小美身边,含笑对她说:“奶奶想着,要全着我家乖囡的孝心,这次就许你过去。找周阿姨,把这些鸡蛋送给她,谢谢她给你那么多钱,还送你那么多吃的。”

说完打开包袱,里面是两个塑料饭盒,每一饭盒里装了五个鸡蛋:“这鸡蛋是家里的鸡下的,都新鲜的很,就说是我们家的心意。请她一定要收下。这几个空的饭盒还给周阿姨。”

“还有,你机灵点儿,看看能不能确定那边到底是不是苏城?如果不是,那是哪儿?如果是,那是哪一年?是不是有个观前街?周阿姨家又是哪个地方?菜场里的东西物价看看是多少?”

说着叹了口气:“能记多少是多少吧。还有,除了周阿姨,不要轻易和其他人说话,也不要随便吃人家的东西,有啥不对劲的,就跑去找周阿姨。进出月季花树时四周望望可有人,没人了才可以出来。千万不要让人家知道你从哪儿来的,记住了吗?”

小美点点头:“记住了。”

“来,把衣服换换,等下鞋子也换上最合脚的那双,有人问你哪里来的,就说和父母来医院看外婆的,发现不对劲就跑,东西也不要顾知道吗?”

“知道了!”小美重重点头,换上了她最新最“洋气”的一身衣服。

全副武装,小美跟着奶奶走到后院,轻声说了下“123”,就不见了。

王奶奶还是吓得差点一屁股坐在地上,稳了稳心神,往家走去。

进门搬了个小板凳,来到后院,坐着开始拔草。

其实现在的草还没长出来多高,小美妈妈又是个干活勤的,院子里杂草很少。

王奶奶就这样慢慢拔草,走过的人看她这样磨洋工,一边撇嘴,一边还要和她打招呼:“哟,婶婶,这么早就在拔草了,真勤快,这后院的菜过阵子都要吃不完了。”

王奶奶哪里听不出这些人的话意,她从小没干过农活,这院子还是儿媳妇进门后,开出来的,平时都是顾花娥做的事,今天不是情况特殊么。

人家的嘴,她是管不住的,也懒得去分辨什么,就这么慢慢地拔草,三言两语应付别人。

等到孙子小华在叫奶奶了,她边答应边往外走,顺手还掏出一把锁,把后院的篱笆门给锁上了。

家里客厅有一扇窗,可以清清楚楚看见后院子。

王奶奶一边看着后院,一边看着孙子洗漱吃饭。

然后拿了一把剪刀,一个篮子,带着孙子来后院。

后院里有一垄马兰头,这时节正是吃马兰头的好时候,王奶奶把凳子剪刀都给了孙子,吩咐他剪马兰头:“你乖乖在这里剪马兰头,等下奶奶带你去看外婆。”

七岁的孩子,早几年就拿着剪刀去外面田埂上挑马兰头了,王奶奶一点不担心小华会受伤。

“奶奶去河北太爷爷家一下,马上就回来的。你就乖乖在这里等奶奶,不要让人进来哦。”

说完,锁上后院门,匆匆走了。

小华一点不闹,这后院就是他的“百草园”,可以在里面呆一整天的那种。


王奶奶匆匆赶到顾太爷爷家,找了个理由,就是小孙女太喜欢这月季花了,但昨天的是花骨朵,今天想来讨几朵开了的花。

二话不说,顾太爷爷给奶奶拿了一把剪刀:“你自己去剪吧。”

顾太爷爷是把王奶奶当女儿待的,当年王奶奶被她哥哥赌输嫁到王家,顾太爷爷还没从沪市回来,后来知道后,很是愤怒,想叫王奶奶离婚的,是王奶奶不肯。

顾太爷爷也因此更疼爱这个外甥女,对自小读书聪明的王培根也另眼相看,顺带的,两个孩子小美小华,也是真心疼爱的。

王奶奶剪了两支月季,枝条比较长,上面带着三四朵花。煞是好看。

她随着顾太爷爷走进客厅:“舅舅,培根丈母娘昨天从医院回来了,我看情况不大好。大家排了班,轮流看顾。我想着花娥的两个姐姐都在外村,理当我们多出力。所以最近比较忙。”

说着介绍了一下顾外婆的情况。

顾太爷爷听得直叹气:“老天爷欺负好人啊。顾大宝一生忙忙碌碌,年轻时为娘家,后来为挣一份家业辛辛苦苦,现在儿孙都大了,却得了这恶病,真作孽啊。你快去忙吧,过几天这花会开的更多,你叫小美随时来采。”

王奶奶答应着,匆匆忙忙回家。

往后院一瞧,孙子哪在剪马兰头,对着一只刚结束冬眠的癞蛤蟆在扔小石子呢。

“哎呀,可不能扔,癞蛤蟆会喷毒液的,喷到眼睛里,你的眼睛就要瞎了的。”王奶奶边说边开锁进去:“你去找人玩吧,或者去合作医疗站找你爸爸,或者去河北外婆家玩。”

小华早忘了奶奶曾说过要带他去看外婆的话,蹦蹦跳跳走了。

王奶奶锁上后院门,来到金花家:“嫂子在家吗?”

她嘴里的嫂子就是金花奶奶,住在大儿子家里,但每天要来金花家洗衣服做饭。

金花奶奶迎出来:“是她婶子啊,我刚过来,是有什么事吗?”

金花妈妈是个拎不清的,对婆婆也不好,但金花奶奶还是挺和善的一个老人。

“昨天两个小的,在河北我顾舅舅家讨了两支月季。本来挺好的事,小姑娘说好了分着在自家种月季,我家的是我和小美种的,结果吃饭前发现我家种的没有了,后来找到你家柴火垛那里,发现都在一起呢。小美也是个犟的,拔了月季花都扔灶膛里了。”

说到这里,王奶奶将手里的月季递给金花奶奶:“我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,就想着小姑娘么,都喜欢花花草草的,刚才就去舅舅家剪了几支过来,这两支就赔给金花。我家的还种在后院,小美一定要加把锁,这孩子给惯的,真是新箍马桶三日香。”

等金花奶奶接过月季花,王奶奶又说道:“我反正天天在家的,你们要拔点葱什么的,来叫一声就是了,我马上来开门。就是要跟金花她妈讲一下,那篱笆不结实,千万不要爬,弄坏了篱笆不要紧,人受伤了可不得了。”

金花奶奶臊得脸都红了,一再赔礼道歉,心里将媳妇连她娘家七八代祖宗也骂了个遍。就是这喜欢讨便宜的臭女人,教得孙女也有样学样。

这下被人指着鼻子臊,对方还大度地又去讨了花来,还说葱随便剪。

这这这,这比打她老脸还让人难受。

赶忙把金花叫出来,一通臭骂,严令禁止不许接近小美家院子。

王奶奶才不管对方如何呢,心里直挂念孙女,想不出其它办法,还是走去后院,剪马兰头。

只有金花,看着比昨天开的更好的月季花,乐得合不拢嘴,应付地答应奶奶:“知道了,不去她家后院。”屁颠颠地接过月季花,将花朵剪下,花枝插到地里。

小美这里,来到现代。今天比昨天早,小公园里多了不少老人。

也亏得月季花丛靠着围墙,前面又有假山挡着,她才能人不知鬼不觉地走出来。

小公园里的老人,有在锻炼身体的,也有在“啊咦”叫着唱着的,还有带着孩子遛弯的。

谁都没有注意到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,从这里走出去。

本来这就是个小公园。免费的,专门在周边小区里劈出来的一块绿地,是城市绿肺,供周边小区居民休闲娱乐之用。

这“退休之家”也是在这里挂了一块牌子,供退休人员聚聚。

平时早晚是不关门的,只有“退休之家”一间房子关门,所以小美啥时来回都方便。

拿着十个鸡蛋,小美匆匆来到周惠芳的盒饭店,因为时间还早,店里只有帮忙的三个伙计在忙,小美没有看到周惠芳。

其中一个叫周兴的,人很热情,笑着跟小美打招呼:“小美眉来啦。”

小美以为他叫自己小美妹,就笑笑说:“叔叔,周阿姨没在吗?”

“她还要等一会才来,你有事的话,我来给她打个电话。”周兴说完,拿出手机,拨通了周惠芳的电话:“老板娘,你家小亲戚来啦。”

小美好奇地看着周兴手里的小东西,这个小东西可以打电话?她记得村里的电话机蛮大的,打电话前先要费力摇一会,打电话象吵架,声音响的三里地外都能听见,而且往往打到一半就断掉了。

这里电话怎么这么容易就打了?

周惠芳家里住的近,很快就到了,看见小美很开心,这孩子讨人喜欢:“哟,小美来啦。”

小美叫了声周阿姨,拿出饭盒:“阿姨,这是我奶奶叫我给你的,谢谢你对我的照应。这是自己家里的鸡下的蛋,不多,只有十个,你不要嫌弃哦。”

周惠芳激动地接过来:“呀,这是正宗的农家土鸡蛋哇。太好了,小美啊,替我谢谢你奶奶。现在这种鸡蛋很难觅到了,这可是好东西。”

看出来周惠芳是真心高兴,小美也高兴起来:“周阿姨觉得好,那我跟奶奶说,下次再带点过来。”

“阿姨跟你买,这鸡蛋这里不好买,卖鸡蛋的都说是农家土鸡蛋,贵的要死,结果买回家一看,就是没有小时候土鸡蛋的味道。小美,阿姨的几个小姐妹,有的自己要吃,有的家里孩子要吃,你回家跟奶奶说,如果有,就拿过来卖,多少阿姨都能给你卖掉,三块钱一个,价钱怎么样?就是一定要自己养的,可不能是吃饲料长大的鸡下的蛋哦。”

小美倒吸一口冷气,赶忙说:“阿姨,家里的鸡都是吃自家地里出的谷子,是瘪的谷子。还有我和弟弟挖的蚯蚓,抓的虫子、蚂蚱这些。什么饲料,从来不吃的。”

饲料这种东西,小美还是第一次听说呢。

“那行,有多少要多少,还有你家的鸡,有的话也可以卖给我,一斤半以上的,三百块钱一只,也是有多少要多少。”

小美心里狂喜,面上倒也沉得住气,只用力地点了点头。

说定了这事,小美又把昨天的饭盒拿出来,还给周惠芳。

周惠芳和周兴都笑了,周惠芳摸摸小美的头:“这是一次性饭盒,用了就扔了,下次不需要再还给我。”

天哪,怎么这么可爱。

小美闹了个大红脸。

心里也觉奇怪,这里的人太不节省了,洗洗跟新的一模一样,居然就要扔掉。真是浪费。

周惠芳进屋倒了一杯水给小美:“外婆身体好点了吗?”

小美难受地摇摇头:“粥也吃不下。想吃荸荠和鳗鱼,昨天妈妈和姨妈找了好久都没有买到,我看见对面菜场里有荸荠卖,今天想过来买点。就是不知道鳗鱼有没有?”

“鳗鱼啊,还真不好说,我好像没看见过这里有摊主卖的。”

一看小美都要急哭了,周惠芳拍拍手:“这样吧,我本来下午要去批发市场的,那就提前到现在去吧。周兴,店里交给你了,小毛,你和我一起去。”

小毛是店里另一个伙计,闻言答应了一声:“那老板娘你把车钥匙给我,我去把车开过来。”

“我们一起过去吧。”周惠芳说着,拉着小美的手:“走,阿姨带你看看我家的房子,以后过来,要是我不在店里,你可以直接到我家找我。”
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