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其他类型 > 全家逃荒到深山,我带弟弟搞基建

第三章 认清现实

发表时间: 2022-11-15

后院盛满了阳光,春风熙熙。

或许是刚进行了身体的能量补给,又或许是这个小院织就得盛世温暖。

林青逐渐冷静下来,混乱的记忆也涌入脑海——她是真的穿越了。

这个国家名叫熙国,年号凤和。

这是一个不属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所记载的国家,虽然林青只是一个高中学历学渣,但熟悉自己国家最基本的历史文化是每一个华夏儿女必备技能。

生活的这座城叫做青州城,为府城,位于凤和朝的偏中地带。与原世的川渝地区地貌饮食相似,四季分明,多山地。

原身也叫林青,倒是同名同姓。

一岁时,亲爹林青山跑货途中不幸被强盗杀害,随即母亲扔下年幼的她改嫁便再也没有联系了。

林青从此便跟着爷爷林卫祥和奶奶袁良秀一起生活,因为痛失独子,老两口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林青一个人身上。

爷爷年轻时也是跑货的,走南闯北,很有些见识和文化,有空便教习林青读书识字。

家里的顶梁柱不在,为了生计六十岁的老人又干起老本行。天有不测风云,林青十岁时,爷爷也出意外留下了林青和袁奶奶两人一起相依为命。

袁奶奶平时就靠着纳鞋底的活计挣口饭吃,每月出去开销也能省下五六百文。

林青十一岁开始就去钱氏医馆帮忙整理病案药方,一个月也能挣个三百文左右,还管一顿午饭。

钱老大夫年轻时和林老爷子是好朋友,对袁奶奶家一直多有照扶。

袁奶奶在林老爷子去世那年摔断了腿,由于太过年迈,恢复的不好,落下了病根,一到阴天雨天就痛的厉害,走路一直不当利索。

原身也很懂事,怕奶奶打水时病腿着力不稳栽进井里。每天去医馆前先把厨房里的水缸添满水,下午从医馆回来洗衣做饭,帮奶奶糊鞋样。家里大大小小的力气活也都是林青一己揽下,买米挑柴这些就更不用说了。

医馆每个月会给林青休两天假。为了节省不必要的开支,林青便到城外的河边捡柴火,都是一些被水带过来的枯木枝,捡上几捆也能烧个半月左右。

或许就是太过懂事,得了春寒,原身一是怕花钱二是怕奶奶担心,一拖再拖,终于向阎王爷报到了,这才有林青睡梦中猝死得以重生机会。

也算是另一种因祸得福吧,小姑娘安心去吧,我会替你照顾好奶奶的。

正在林青整理这些信息时,前院也来了客人。

“婶子,又在纳鞋底啊”

“孩她婶来啦。这不做做活计心里也踏实些,趁着还没埋进土里替青青多存点嫁妆。虽说也没几个钱,能多存一文是一文吧。等我不在了,她日子也能好过点, 日后等我去了能多想想老婆子我的好。”

“呸呸呸~婶子可别说这么不吉利的话,您老是个有福气的,一定长命百岁。青青懂事着哩,将来啊,定能让您过上好日子享清福的。”

来人是袁奶奶闺中密友的远房侄女,周丽华。

好友一生无所出,见娘家亲戚重男轻女要把周婶子卖掉,便付了银两接到自己家当亲生女儿养着,改姓周。

不知是不是家族遗传,这周婶到了年纪成亲十多年竟也无儿无女,夫家本就是个强势的又后继无人便休妻另娶。周婶被休后便没再嫁,在家侍奉两个老人。

如今也已四十二三,摆了个摊子卖起了蒸糕,勉强能糊口。对袁奶奶家也好,当了半个亲人对待。

袁奶奶其实是个没福气的,老来得子,后又白发人送黑发人,老伴也去了。娘家没了人,连最好的闺友也在两年前去了。如今七十一了,算得上孤苦,活了大半辈子也没享着什么福。

袁奶奶抬头笑了笑,让周婶子赶紧坐下。起身准备去堂屋拿茶壶倒茶,被周婶拦下。

“都自家人,婶子快别和我见外了。我就过来看看青青,这孩子得了春寒也不说。老天保佑,总算好起来了。”说罢,周婶的眼睛都红了,竟心疼得哭了起来。

林青是周婶看着长大的,林爷爷跑货那几年都是周婶帮着照顾年幼的林青。

熬米糊,换尿布,着凉了也是整夜整夜不合眼得照顾着。十几年下来,感情不可谓不深厚,那是当自己女儿在疼啊。

“孩子嘛,哪有不生病的。小时候磕磕碰碰,以后就好了。”袁奶奶这下倒是看得开了。

“也有个把月没见着你,小摊的生意还好吗?”袁奶奶边说手也没停下,针脚飞快的在厚鞋底钻进钻出。

周婶低头帮忙理线,涂布层。回到“老样子,也能过的去,饿不了肚子”

袁奶奶也深知其中原由,本就小本生意,每月交一两银子保护费,还要跟官府交税。余下的也真就填饱肚子,这女人顾及多,地位低,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。

“。你偶尔也给自己补补,很多到你这个年纪都开始发福,你看你瘦得跟竹竿似的。中午留下来吃饭,我把那只公鸡给杀了。割了一块肉下来早上熬了一些粥,还剩下大半只,我和青青也吃不完。这鸡每天叫的人脑仁疼,索性杀了添个菜。”

周婶知道袁奶奶口是心非,那只公鸡是留着报时的。到底是心疼孙女的,母鸡留着下蛋也能添个菜钱舍不得下刀,还是把那公鸡给宰了。

周婶笑笑回道“那我就不跟婶子客气,好久没尝婶子手艺,这下有口福咯!”

林青回到前院时,袁奶奶她们已经在生火开始做饭了,也跟着加入战团。

到后院扯了把小葱,摘了一捆绿油油的小白菜在井边打水洗净。回到灶房担起了生活的岗位,看着两个忙碌的人。

袁奶奶把腌好的冲菜捞起来用水冲一遍切成丁,等下和腊肉剁椒一起炒,特别下饭。

周婶麻利的把鸡剁块焯水,另一口锅淘米煮粥。在井然有序中,中午的饭便做好了。

一钵木耳炖鸡,一盘冲菜肉沫,一个白菜汤陆陆续续出现在小院的石桌上。

还有一盘用周婶带过来的鸡蛋做的小葱炒蛋和三角糯米糕。

三角糕的味道很像林青每个早晨在路口买的烤得焦黄的三角粑,蓬松软糯夹着淡淡的酸甜,只不过这个是蒸的。

三菜一汤配上熬的软烂的糙米粥,祖孙三代人吃撑了,歇了好久才收拾碗筷。

饭后不久周婶就回去了,下午还得开摊。

林青用灶里的余火烧了两个已经皱得不行的土豆,用粗纸照着鞋样剪出不同鞋码的样,再用棕榈毛剪出相同的大小尺码,不同颜色的粗布同样如此。

最后用土豆和糯米糊,把相同尺码棕榈毛和纸样,一层纸糊一层棕榈毛再糊一层棕榈毛,最后是粗布。

把糊好的相同尺码的鞋底叠四层,包上包边,用麻绳随便缝几针固定。因为太厚,林青力气不够,需要用鞋针锥辅助打孔。固定好的鞋底,放一边等奶奶纳底锁边。

如此重复,一下午林青糊了十几双鞋底,又用苎麻粗了一捆麻绳。

普通老百姓穿的鞋大多是麻绳纳的鞋,一是便宜二是耐磨耐穿,只有富裕的家庭才穿棉线纳的鞋子。

也没觉得多累,记忆中这也是原身每天从医馆回来必做的事情之一,因此十分的熟稔。

晚饭是中午的剩菜和粥,林青趁着天还没黑就把晚饭热好。

为了消食,便和奶奶一起坐院里糊了几双鞋底,临睡前帮奶奶按了一会肩膀脖子,长期低头血脉不流通容易得痨病。

明天要去医馆做工,风寒已经好全便不能继续歇着,毕竟这个家条件很是不好。

天一亮就能看见这座城池的全貌了,医馆积了好几天的病案一定很多吧,明天有的忙了。林青睡前胡乱想了一通,看来已经和这个环境融入的很好。